您当前位置: 首页 数字化专栏 案例分享 儿童邪典“邪”了谁

儿童邪典“邪”了谁

本文从儿童邪典视频为分析入手,对“流量至上”不良风气的危害和综合治理建议进行了阐述。

本文从儿童邪典视频为分析入手,对“流量至上”不良风气的危害和综合治理建议进行了阐述。

全文约6300字,预计阅读时长18分钟。

image.png

image.png

近期,一篇10万+的微信文章——《小学生看的动画片,成年人看了都脸红》在互联网引起热议,根据文章中的报道,当下热播的3D儿童动画《精灵梦叶罗丽》中存在大量“校园暴力”“校园恋爱”“炫富”等内容,对未成年人,尤其是少儿的精神和心理健康形成了非常负面的影响。


文章随即引爆了全网对此类包含不良风气内容的动画的声讨。一时间,无论是问题程度相对较轻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还是以Elsagate类为代表的彻头彻尾毒害未成年人的儿童邪典视频,又再度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之中。事情到此我们基本可以理解为这是一场“良心”自媒体对不良风气的胜利,但如果对该文章更加深入的分析,我们会发现真相不止如此。


经调查,发布此文章的公众号拥有多篇10万+文章,其同名ID在新浪微博也有百万粉丝,其互联网中是拥有一定影响力的。但其发布的内容中却存在大量“校园暴力”“校园恋爱”“炫富”等内容”的情况与事实不符,有断章取义,夸大其词以博人眼球的嫌疑。


至此,我们不难发现,从儿童邪典到10万+ 的微信文章,实际上都是中了“流量至上”的“邪”,无论是以惊悚猎奇的内容污染青少年的不良视频,还是利用春秋笔法进行道德谴责的大V文章,本质上都是以“恰流量”为根本目的的不良行为,必须予以规制。


自媒体也是媒体,如果放纵这种为了流量不择手段的行为,那么最终遭到破坏的还是我们的网络环境文明和社会公信力。本文从「艾莎门」视频时间开始对相关的事件进行了梳理,并对其中的不良风气的危害和综合治理建议进行了阐述。

image.png

image.png

2018年1月,某微博网友转发的一篇文章(图1-1)引发热议,同时也让无数家长看的直冒冷汗。文章中,作者以第一人称讲述了自己在一家儿童动画公司从事动画剪辑师的离奇经历。每次剪辑的影片只有几秒钟,动画师之间不能交谈,除了高管没人知道完整的动画内容。


作者多次在工作邮箱内收到各类儿童视频,视频中的儿童被殴打、虐待,以及注射不明液体。有一次,作者无意间发现上司们聚集在一起观看虐待儿童视频,随后他被辞退。


后来,作者无意间在YouTube上看自己前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这些动画片都是以儿童熟悉的卡通人物进行包装,乍一看,这些动画视频很正常,所以多数家长都会一晃而过,但是细观看剧情后会发现其中带有大量血腥暴力甚至是色情内容,也就是儿童邪典片。


儿童邪典片,起源于YouTube,《冰雪奇缘》中的艾莎公主。各类经典卡通形象是这些视频中经常出现的主角。他们被割掉舌头、被开颅、被偷窥、被家暴,但却被无数孩子观看,并最终印刻在他们的大脑中。


2017年7月,《纽约时报》报道了这个情况,引发强烈反响。截止2017年11月,YouTube宣布删除超50个相关频道,近15万个视频。

image.png

儿童邪典视频流入国内及被第一次清理

在YouTube封禁儿童邪典视频之后,有国内家长发现,无数搬运工悄无声息的将这些视频堂而皇之的发布到国内网站,并蔓延到国内各大平台。他们将这些视频以各种动画人物命名,当孩子输入相关关键词时,就会弹出。其重口味程度,往往连成人都难以接受(图1-2),却冠冕堂皇的戴上了「亲子」「育儿」等标签。


2018年1月22日,扫黄打非办公室宣布继续开展「护苗2018」专项行动,重点清理涉未成年人有害出版物及信息。新华社也发文痛批邪典视频的制作者和传播者,各大平台纷纷整治下架相关视频。

image.png

儿童邪典视频的死灰复燃及治理情况

2020年,儿童邪典视频改头换面,又纷纷在大量网络平台出现,并衍生出许多新的主题,例如“火柴人”、“恐怖奶奶”等(图1-3),百度搜索相关关键字,更是高达近百万个(图1-4)。

image.png

2021年初,以“卡通猫”“SCP”(图1-5)为代表的国外限制级恐怖题材,经过二次加工,在未成年范围内形成关注和传播。2021年4月,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开展“儿童邪典”视频专项查处和治理的工作。对7家违规平台做出行政处罚,罚款共计11万元,清理删除相关违规视频33789个,清理儿童邪典图片7930张,删除相关违规内容链接83254条。

image.png

image.png

由于儿童邪典事件的出现,使得整个互联网对此类戕害未成年人,尤其是少儿的“毒瘤”充满警觉,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自然对未成年人接触的比较多的普通影视作品的价值导向更加关注。


《小学生看的动画片,成年人看了都脸红》这篇文章中指出3D动画片《精灵梦叶罗丽》中存在大量“校园暴力”“校园恋爱”“炫富”等严重问题。该文章迅速打到了10万+的阅读量,点赞量超2300次,并产生了大量评论内容。同时该文章在新浪、搜狐、豆瓣、知乎有相关转载记录。从评论情况来看,大部分网友赞成该动画应该禁播,同时表示不会给自己的孩子看这部动画片。我方在发现此情况后对其进行了详细调查。


《精灵梦叶罗丽》中的违规情况

根据网上公开信息显示,该动画于2013年首播于金鹰卡通和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并在嘉佳卡通频道、优漫卡通卫视、卡酷少儿卫视、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江苏卫视、浙江卫视、四川卫视、陕西卫视、炫动卡通等频道进行过播放。在网络平台上的播放平台有:腾讯视频、爱奇艺、芒果TV、优酷、土豆。到目前为止,《精灵梦叶罗丽》共播放了八季,208集。


经过核查,该动画片的播放集数与文章作者所说的100多集并不相符。(图1-6)极有可能文章作者并未看完该部动画片或者仅仅看了部分片段之后,根据片面的情况而做的调查报告。


图片

图1-6 微信文章截图


根据我方人员在有限的时间内观看的部分内容来说,该动画片属于在与现实世界不相符的一个平行时空中展开的故事。故事中除了展示不算激烈的人物打斗场景外,还有少部分校园学习生活等场景。故事有多方面主题,其中也包括教小朋友爱护玩具提倡保护环境和发现真、善、美等内容。


微信文章中说《精灵梦叶罗丽》存在大量“校园暴力”“校园恋爱”“炫富”情节,却并未明确标注文章中提及的大量情节分别在第几集哪个时间点,而是简单对截图进行罗列(图1-7)。为验证文章中所述内容的真实性,我方人员对动画片《精灵梦叶罗丽》前两季内容进行了观看,并未发现文章中所说的大量的不良风气情节。


这种情况可能说明文章中提到的大量“校园暴力”“校园恋爱”“炫富”等内容是在后面几季内容中有体现。或者是文章中罗列出的内容仅仅是就这几个片段被作者抓住了,进行了部分“放大”后写入文章,希望引导部分用户的情绪,进而为文章引流。目前从该文章提供的证据来看,并不足以证明其文中的观点,存在很大一部分的主观臆断亦或是有意为之。


图片

图1-7 公众号微信文章中展示的证据截图

此外我方工作人员还发现,该文章在微信内传播时,所使用链接的副标题存在低俗字眼(图1-8),马丁路德金曾经说过“人无法通过不正义的手段去实现正义的目标。”作为一篇反社会不良风气的媒体文章,却靠使用低俗字眼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我们不禁要对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和动机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图片

图1-8 《小学生看的动画片,成年人看了都脸红》在微信中的链接

自媒体账号分析

文章《小学生看的动画片,成年人看了都脸红》,作者公众号账号主体为个人。目前该公众号发布原创文章811篇,月发文12篇。从我方人员翻看几乎每篇文章阅读量均超过10万+,因此可认定为该公众号在微信端有一定的传播影响力。


根据关联情况调查,该作者在微博端也有账号,发布微博数12331篇,粉丝259万。因此也可认定为该账号在微博端有一定的传播影响力。


在微信公众号上随意找出几篇文章可以发现,其标题往往与当下热点话题有关且不乏标题党的影子,由此可以推断该公众号的作者是比较专业的网络文章写手并且善于利用当下的热点话题为自己的文章造势。image.png

流量是资本在互联网生态中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其特征也与资本相同且在互联网空间中有着扩大化的表现,如同资本天然追求利润一样,互联网生态的各方无论是平台还是自媒体也在天然的追求着流量,儿童邪典及其相关乱象的产生就是流量在互联网空间中无序扩张的最直接表现。


流量同资本一样,也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对其进行管理和引导,否则就会变成洪水猛兽,对互联网空间产生严重的破坏。

image.png

在互联网空间中,流量的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的流量也对应着不同的变现渠道和利益链条,其中以智能算法为基础的视频广告投放和图类文章软植入和打赏最具代表性,下面以儿童邪典视频和微信公众号文章为例展开详细分析。

image.png

儿童邪典视频最早曝光于国外的视频网站YouTube。YouTube一直是视频博主们的淘金宝地,国内外的视频创作者们都有涉及,他们只要加入YouTube的合作者计划,就可以通过广告、订阅、打赏、直播等方式获利。


在这样一座掘金深矿中,有人赚得盆满钵满,不亦乐乎,也有人的作品始终反响寥寥,收益惨淡。实际上,YouTube这样的顶级UGC平台的内容生态里,能够影响到创作者收入情况的变量有很多,但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还是流量,尤其是在算法支持下的流量。


YouTube将部分广告收入(55%)分给相应的Youtuber,就能构成一个良性循环的三赢局面:广告商得到宣传,Youtuber赚钱,油管平台赚钱同时有源源不断的优质内容创作出来。平台把55%的广告收益分给视频创作者(图2-1)。

图片

图2-1 一个较为理想的Youtuber账号的经济收益


但随着视频创作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以及智能算法的出现,就为儿童邪典这类猎奇无底线,低成本的劣质视频提供了土壤,推荐算法 + 流量经济就成为了无意识的帮凶。


YouTube、Facebook、今日头条、微博等平台公司,认为自己只是想赚钱,这在商业社会再正当不过了。然而怎么赚钱?那就是想方设法地吸引流量,提高用户停留时长,从流量上赚广告收入。


怎么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地吸引流量?那就是通过智能推荐算法,让计算机学习用户对内容的喜好,你越喜欢什么,就越给你推什么。十年来,这套机制越来越纯熟,在有足够的数据支持的情况下,智能算法可能会比用户更了解他/她自己。


YouTube拥有非常完备的推荐系统。这个系统简单来说分为两层:第一层,从后台视频库中选取数百万个相关视频进入“候选视频生成层”;第二层,根据用户的观看历史抽取几百个视频传输至“排名层”,再根据综合打分选出十几个视频推荐给用户。国内的视频网站,也运用了类似的推荐方法。


Elsagate类视频的制造者聪明地利用了这个推荐系统:通过大量动漫角色的名字以及打上搞笑、儿童等标签,被算法自动判定为儿童视频,并经常在推荐顺序中靠前。儿童只要点进一个,网站就会推荐同类型的视频,一个接一个地播放。


视频内容变了,流量和收益却没变,视频获益的分配也没有变化。对流量的的渴求使得平台在有意无意间放松管理,甚至打起了“擦边球”。视频制作者与网站未必形成直接的利益关系,但正是这种各取所需、“互利共赢”的关系框架,将儿童邪典视频推向了如今得局面。


image.png

根据某知乎文章所述,一般而言,自媒体人通过微信公众号增粉变现就三个手段:广告、课程、打赏。广告在粉丝10w+的情况下,一个月接两个小规模广告,一年广告收益约为25万。课程就靠转化付费,假设人均消费300左右,转化率3%到5%不等,年收入就是100万。


文章赞赏主要靠粉丝心情,和你推文内容的实用性,他们觉得有价值,喜欢你的推送;或者你在推送结尾来个小小暗示。开启赞赏,坚持原创,这个收入虽然不稳定,但是金额浮动大,不会比广告收入低多少。


但是随着竞争逐渐激烈,微信文章的收益获取难度也越来越大,根据一位知乎网友在网上的分享,他的一篇自然流量10万+的文章直接收益为822元(图2-2)。

图片

图2-2 知乎网友在知乎上关于10万+微信文章分享

由此可见,在当下要想通过微信获取足够的收益,简单的靠一篇或者几篇10万+的文章是完全不够的,而前文中提到的微信公众号“反裤衩阵地”以及其他类似的账号,长期以蹭热点,博眼球的方式来获得流量的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


image.png

image.png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的已经超过的10年的时间,中国互联网市场的开发接近饱和,各大平台及众多自媒体也开启了对流量的“存量争夺”模式。近几年来,互联网中为争取流量不择手段的事件层出不穷,对我国的互联网空间造成了很大危害。

 影响整个媒体行业的社会公信力

各个网络平台虽然是由资本发起,但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公共属性,而不仅仅是私人资本的所属物,而流量本身也是公众注意力的集合体,平台本身只是一个载体。但是现在某些平台借着自身的管理优势和监管的缺失,对平台上的内容不严格审核,放任“标题党”“震惊体”的文章和视频在平台上大肆传播,长期以往必将对整个媒体行业的公信力产生严重影响。

传播不良社会风气

在当下的互联网环境中,随着流量获取的难度越来越大,为博出位,各种“歪风邪气”和“毒瘤”随着流量一同传播开来,从开始的“炫富”、“贩卖焦虑”、“性别对立”到儿童邪典,内容创作者的行为不断突破个人和公众的底线,一次次刷新人们的认知,而这些不良社会风气通过长时间的传播也造成了非常多的社会问题。

通过智能算法完成对人群的控制

通过智能算法,平台巨头有可能完成对用户的控制,以今日头条的只能推荐为例。同一个APP,每一个用户看到的内容都各不相同,你爱看八卦,就天天给你八卦;你想“开车”,就每条都是“老司机”;你“爱国”、你“粉红”,就满屏都是热血新闻。


知名互联网评论家Keso曾说:“准确地抓挠人性弱点并不等同于用户价值,勾引用户将大把的时间抛洒在层出不穷的无聊事情上,并不等于用户价值,这只是一种变相的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制造出的价值幻象。”


用户是谁不重要,用户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也不重要,用户会消费什么才重要。这种价值观支撑今日头条等平台成为估值百亿美金甚至是千亿美金的巨头,却不管置身网络之中的用户被困在“回声室效应”里:获取的信息都在支持已有的知识与观点,不能开拓眼界,反而固步自封。

image.png

 加强对互联网平台的政策监管

对于任何内容平台,监管必不可少。因为公司本身是商业利益驱动的,靠流量、广告吃饭,没有外力,他们自然不会主动丢掉自己的饭碗,儿童邪典事件中即使视频识别技术能够准确鉴别Elsagate类视频,但如果监管不强制要求,也不会有网站主动做这项工作,因为不赚钱。因此必须对互联网平台增加相应的政策监管,平台在享受互联网聚集效应带来的巨额利润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对应的平台管理责任。

 增加平台不作为行为的成本

由于互联网空间的特性,各种不良风气和“毒瘤”变化和传播的速度非常之快,而相关部门的监管往往具有滞后性。因此,作为一线的互联网平台,有责任有义务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理相关有害内容,而不是事发曝光之后“下架”了事,若是平台因自身审核不严、默许等放任了有害内容的传播,则必须接受相应的经济和行政处罚。

向相关部门开放端口,实时监测流量异常的内容

对不良内容的监测不能全靠平台自身,毕竟“自己审核自己”很难做到完全的根绝有害内容,平台应开放相应的端口给相关部门,共同完成对异常流量的监测,形成双保险。


· END ·


发布需求